选秀大会最后一刻的计时器仿佛在倒计时广东男篮的耐心。 当青岛国信体育馆的主持人念出“次轮第35顺位,广东宏远”时,现场工作人员只用了五秒钟就收到了明确指令——弃权。 这个代表着2025年CBA选秀大会收尾的顺位,以广东干脆利落的一声“不选”划上了句号。
现场大屏幕瞬间将广东队对应的格子切换成醒目的“弃权”字样,像一枚沉默的印章,盖在了本届选秀大会的结尾。 整个过程流畅得没有一丝犹豫,连讨论的环节都省了,仿佛这个决定早已刻在流程表上。
没人对此感到意外。 因为这个结局,早在选秀开始前就被广东队自己用一笔交易写得明明白白。 他们的首轮选秀权,几个月前就作为交易筹码送到了同省兄弟广州龙狮的手里。 交换回来的不是现金,也不是潜力新人,而是为上个赛季效力球队的外援阿隆·麦考尔“上”了一把锁——优先续约权。
这笔操作的指向性再清楚不过:广东今年的重心,从来就不在“刮彩票”似的选秀新人上,尤其是那些挂在榜尾的名字。 与其花力气淘一个顺位几乎垫底的新人,不如确保能留住上赛季表现尚可的关键外援。
当交易落锤,广东在这次选秀大会的舞台,其实已经被压缩到只剩下最后一排的角落。
这个角落,就是第35顺位。 稍微懂点CBA选秀门道的球迷都知道,这个名字叫得再响亮,也改变不了它位于整个食物链最底端的“鸡肋”本质。
2025年,共有72名怀揣职业梦想的年轻人报名参选,其中大学生球员占了一大半。
当次轮进行到第31位往后时,能被叫上名字的,已经带着点“聊胜于无”的安慰性质。 球队管理层和选秀专家私下讨论最多的话题,往往围绕着“这个位置,选不选人纯粹看心情”。 CBA选秀十年来的历史记录印证了这一点:次轮被选中的球员,能在联盟真正站稳脚跟的凤毛麟角。 更多名字停留在选秀大名单上,随后迅速消失在职业篮球的视野里。
对像广东这样的传统豪门来说,用一个宝贵的注册球员名额去签一个35顺位的新秀,怎么看都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。 俱乐部内部早有明晃晃的标准线在衡量:如果待选球员的实力和潜力,达不到他们青训体系里年轻球员的平均水准或稍高一点,那这个签位就失去了意义。
是深耕多年、体系成熟的人才生产线——宏远青训。 徐杰、杜润旺、胡明轩、张昊、张明池、黄明依……这份由青训出品、目前在广东一线队担纲主力的名单还在不断更新。
当连次轮靠前的位置都和他们无关时,末位的这个35顺位,其象征意义已远大于补强价值。
就在广东队放弃35顺位的时候,紧挨在他们前面的几个顺位选择,为这一幕做了非常形象的注脚。 次轮第34顺位,新疆队选择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后卫杨政宇;第33顺位,四川队同样选择了弃权。 再往前看几个位置,第32顺位,吉林队选走了来自北京大学的球员傅子豪;第31顺位,天津队挑中了新疆师范大学的前锋王天宇。
即使是这些被选中的球员,各大篮球媒体APP在推送新闻标题时,字里行间也难掩“捡漏”、“低风险尝试”的潜台词。 社交媒体上“广东男篮弃权次轮35顺位”的词条下,球迷的评论更是直白:“常规操作”、“意料之中”、“35顺位基本等于空气签”、“这波不亏,留着名额给自家小孩”… 几乎没有人感到失落或不解。
当主持人宣布35顺位被放弃,话筒递给了下一个本该轮到“捡漏”的队伍,但现场并未响起新的名字。
有趣的是,青岛男篮资讯在第一时间报道了他们的选择——他们在第7顺位摘下锋线强人王云章。
这个顺位和名字,自然引来大量关注和讨论的热度。
选秀大会现场的大屏幕画面从宣告结束的蓝屏,迅速切换成了广告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